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致中医学术界专家、教授的第三封公开信

发布日期:2014-01-05 21:02:25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5255次

中医学术界各位专家、教授:

    您们好!

    2014年元旦过,春节将至,顺此,给各位拜年了!敬祝各位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回顾我三十年来,在中医史学的求索中,受到了甄志亚、李经纬、余赢鳌、钱超尘、周贻谋、李鼎、朱进忠、孟庆云、何裕民等等许多学者们的热情指导、支持,激励我在中医史学中不断寻觅,促我在寻觅中逐步走进了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文字学、原始思维,以及中华远古历法史学,太极文化之中。提出了人类医学知识、医学理论的萌芽、起源,建立在人类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之后,排除了“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的无据推论。先后出版了《中国医学起源新论》、《论原始中医学》、《远古中国医学史》等七本与中医史学相关的书,受到了学者的支持与好评。近年,又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天人合一整体观之源追至远古先民们依观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周而复始为基础,首创日月为易、太极文化理论之中。顺此,揭开了早己失传的《连山易》、《归藏易》的神秘面纱,复原了《连山易》、《归藏易》的本来面目。今年以来,在几位学友的全力支持下,帮我公开创办“秦汉医学文化网(qhyxwhw)”,分设“秦汉医学、医学探讨、理论实践、经脉研究、秋实书屋、老子研究、太极文化、学刊简介等栏目,初步展示了殷商至秦汉的医学概貌。由于我不会用电脑,办网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拟请朋友帮助,逐步改善。

    我在文稿中反复论证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理论建立在一定的人体解剖、生理知识基础之上;心、经脉调节论起源于殷商,演绎至两汉经人为安排完善为十二经脉调节论,不久又补充奇经八脉理论。《内经》中的42起“经络词组讲的是经脉、络脉理论,我们不应离开“经脉、络脉理论”解释“经络”。当今之“经络概念”与《内经》、与“秦汉经脉调节论”无关。秦汉经脉调节论及经脉调节理论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脊柱两侧)因脊神经的神经纤维分别穿入胸腹腔,组成交感干,调节胸腹腔各脏器的生理功能,达到了“经脉、内属脏腑”的目的,成为“中医理论的魂”。这一过程反映了秦汉以前的人体解剖,经脉医学两大问题。

    一、关于中国人体解剖学史的认识:大同市精神病院许浩然先生早在《中医思维方法浅说》(全国第二届唯象中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中指出:“中国古代的解剖知识,决不那么落后与无知,它是中医生理、病理、治疗学说的形态学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贲长恩、李澎涛教授于2005.6.25在中国医药报发表《中医形态学研究呼唤与时俱进》。在贲长恩教授的启迪下,我撰《原始中医学脏器形态解剖学概述》,又从“殷商时期的心脏解剖史”、“秦汉时期的大脑及颅底经脉解剖史”、“秦汉脾(胰)形态解剖错位史”等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约5万言),收载于十堰市中医学会秦汉医学研究分会创办的《秦汉医学学刊》第九期。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4发表宁夏中医研究院李长寿先生文章《设置中医解剖学支撑学科发展》,李教授重点指出:“设置中医解剖学是为了证明:中医不是模糊科学”。为了未来中医事业,努力挖掘秦汉以远人体解剖史料是我们的责任。

    二、关于《内经》中明明白白的十二经脉理论,是如何演绎为“经络学说”。有一段历史值得回顾,上世纪4050年代德国学者克鲁在研究皮肤低电阻时,发现皮肤低电阻区与中医经脉、穴位有关;苏联学者研究人体皮肤电位测定方法时,促进了人们对内脏活动情况及皮肤活动点的对应观察,特别是日、长滨善夫著《经络的研究》后,我国承淡安先生于1955年翻译出版时,在“译者的话”中声称:“经脉亦称经络,我国经络学说在最早的《内经》中己有详细记载。十二经络不但把人体的各个脏器相连,……所以十二经络学说也是古代医学中生理、病理的基础,……。”毫无疑问,承谈安先生在未澄清《内经》“经络词义”与经脉医学关系的前提下,同意长滨善夫的认识,将《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认定作“十二经络”了。随后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8出版《中医学概论》重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若干浮络,孙络的总称。其中以经脉在脏腑、头面、四肢之间逐经相传,构成了代有关于经络学说的正统认识,……,是一个具有特殊的调控功能体系。”《中医学概论》中的这段文词,为当今之“经络概念下了定义”。并明文将十二经脉、十二经水、十二经筋等本属经脉医学的内容强行解释作“构成了代有关于经络学说的正统认识”。此观念随后的“中医药规范化教材”从之。由此两汉以前的经脉医学,在强大的“约定成俗”的势态下演绎作“客观存在的经络学说”了。由此引出了我国半个世纪的“经络研究”。这是我们在中医史学面前很难接受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教授于2013.11.28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立足信息、探索经络》,孟教授开篇说:“作为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在近代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以争论多,假说多,理论思潮多称著,……假说己经不下一百多个。……。令人感到持续的研究者和后续者们的难能可贵。”随后孟教授对“经络是组织液的水通道”作了扼要分析,说:此观念“有管中窥日”之感,又热情指出:“但坚冰己破,航程启,期待在今后的经络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我个人于2010年出版《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在第二篇穿云破雾释“经络”中用“古今经络概念试说”、“能给当今之经络概念下定义吗?”等十一章(近七万言)回答了当今之经络的研究问题,有关“经络是低水阻通道,即经络是水通道”(张维波)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如果该研究项目,是阐释人体组织间质中的体液生理,不亏为一种理论。但要用“水通道”证实“经络”的存在是不可通约的,我希望废止当今之经络概念。

    以上借拜年之机将我在中医史学中的相关认识作了汇报,但求未来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秦汉人体解剖、生理知识及临床医学的基础之上,达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目的。有关中药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另作它论。

                    

        严健民 2014.1.5于秋实居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