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养生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养生产品 > 正文

“呴”义简考

发布日期:2013-09-28 08:55:02 编辑:刘玲 来源:十堰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2年第1期 点击率:5229次

   “呴”是一个多音多义字,义与呼吸有关时,历代注家都认为是“呼气”义,比如:

    《玉篇》:“呴,嘘,吹之也。”

    《汉书·王褒传》:“呴嘘呼吸如侨松。”注:颜师古曰,呴嘘,皆张口出气也。”

    《辞源》:“呴,吐出。”

    《中文大辞典》:呴张口出气也。”

近日我读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批医书,觉得上述解释欠妥,“呴”有时当“吸气”讲,有时当“呼吸”讲。在马王堆医书中发现用“呴”字七起,其中《却谷食气》三起:“食谷者,食石韦,……为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吹之,视利止。……食者,为昫()吹,……凡昫()中息而吹。”《养生方》一起:“气鉤()口仰之,比□,稍以鼻出气,□口复气。”《合阴阳》二起;“虽欲无为,则相昫相抱,……气上面热,徐呴。”《天下至道谈》一起,“气上面热,徐昫”这七起“昫”,四处用假借宇,三处用本字。都应作“吸气或呼吸”解释。如“气鉤(),口仰之”讲的是吸气过程,“稍以鼻出气”讲的是呼气过程,一吸一呼完成一息,后文才有“口口复气(重复呼吸)。”《却谷食气》中的“凡昫中息而吹”亦讲的是呼吸的全过程,《合阴阳》与《天下至道谈》中的“呴”,都是讲性生活前的亲吻(相呴相抱),如果以“呼气”来解释,哪有亲吻的时候相互吹气的呢?“徐呴”就是缓缓地呼吸。

    释“呴”为“呼气”义,我认为似乎与《老子·二十九章》“或×或吹”有关,世传《老子》最早本为西汉河上公本。河上公本作“或呴或吹”,三国王弼本作“或歔或吹”,唐景福本作“或煦或吹”,敦煌本作“或嘘或吹”,宋范应元本作“或噤或吹”。可见历代注家都意识到“呴”到底作何解的问题揣摩不定。最突出的当是景福本。景福本的作者既不用“呴”,也不用“歔”,而用“或煦或吹”,真所谓用心良苦。《老子·二十九章》反映了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该文在劝说“欲取天下”的人“不可为也”之后,用排比的方法讲述了四组自然现象,即:如行人有前有后,如呼吸有呴有吹,如体质有强有弱,如自然因素(雷电风雨等)有挫有毁。因此强调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要去掉那些人为的干扰(去甚、去奢、去太)。这四组自然现象中的“或呴或吹”,是指呼吸的全过程讲的,呴指吸气。然而两汉以后的《老子》抄本转抄有误,竟将“呴”抄为“歔(同音)(《六书故》:“鼻出气为歔,口出气为嘘”)如王弼本。以后的注家,正如近人台湾陈鼓应氏在《庄子今注今译》的前言中指出:“古人依误字作注,因而常附会其词。”考历代注家在为《庄子》作注时,释“呴”为“吸”者不乏其人,如唐成玄英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时指出:“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陈鼓应氏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承成玄英之说,释“吹呴呼吸”为“吹呴与呼吸同,指一出一入地吞吐空气。”可惜这些卓识,好似没引起人们的注意。近代给《老子》作注者,把“呴”仍释“呼气”颇为多见。真乃一抄之误,影响千古。(严健民)

    参考文献:

    ①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    中华书局1979年版(1200)

    ③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中华书局1989年版(55)

    ③《汉书·王褒传》

    ④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却谷食气》  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⑤朱谦之《老子校释》  中华书局1984年版

    任继愈《老子新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⑦严健民《“呴中息而吹”是行气方法的核心》  中国气功4(1991)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