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理论实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正文

殷商时期的心藏形态学——原始中医学脏器形态学之一

发布日期:2013-11-02 23:46:04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5794次

  中国医药报2005625日发出《中医形态学研究呼唤与时俱进》的“呼唤”,指出:“中医学要发展必须先求得中医形态学的发展。”这一认识聚积了半个多世纪中医学术界及世界各国爱好中医学学者们的心血,应该说是至理之言,或曰:“点向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要穴。”我听从呼唤,拟从以往认识的基础上,对今本《内经》成书以前的原始中医学中的心、脑、肾、脾、三焦等脏器的形态学分别进行讨论,以求教于中医学术界同仁斧正,并求得早日共识。

    我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医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的科学,研究医学必然贯穿着探讨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许多史料证明,我国医学知识发展至殷商时期,已可分作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了。从我国考古史料分析,早期的基础医学知识,主要反映在人们对耳、目、鼻、口生理功能的探讨,到殷商时期,由于原始医学知识的迅速发展,如女性孕育医学的发展;男性“去势术”的发展;人体腹腔脂膜之膏、肓()的认识等,都与人体解剖知识有关,都属原始基础医学范畴。与此同时,殷人对颠顶、头颅功能的探讨,创作出一个从头颅()从手()的思()字,说明殷人探讨过脑主思维。从殷商先民在200多年间先后创作六个心字分析,殷人在宰杀牲畜、奴隶主杀戮奴隶的实践中对人体胸腔内心脏的自主搏动与生命的关系有所感知,可见殷人要求创作一个心字也就迫在眉睫了。

    从人体解剖学分析,在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即甲骨文字的创作,迫使造字者们在创作心()字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人体心脏进行了反复解剖。因此,我国的人体解剖学史应从殷商时期算起。以下我们对相关心字作些分析,希望说明殷人通过解剖弄清了对人体心脏形态学的总体认识。

    《殷虚文字乙编》738号卜辞:“贞,()(),唯有跎。”这个心字作,描绘的是尸体仰卧位,开胸后所见于胸腔中心脏的部位,“”才是胸腔中的心,仅用一竖将左右心室隔开。其他心字都是将心脏从胸腔取出,剖开心脏,观察心内结构。早期描绘的字,没有注意心内瓣膜,随后造字者们注意到了心内瓣膜,分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人将心内瓣膜朝上描绘,分析房室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的人,将心内瓣膜向下描绘。殷商时期,人们在解剖心藏时,还注意到心内有七个孔窍。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曾讲:“吾闻圣人心有七窍”。意思是说“圣人”即有学问的人用七个心眼思考问题,由此将人之思维功能赋予心脏了。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心藏内部的七个孔窍是左、右房室孔,上、下腔静脉孔,肺动、静脉孔及主动脉孔,说明商纣时期“心有七窍”的结论是正确的。对于心藏底部的血管,父已爵划了两条作(),我们称之谓“抽象描绘”。其实心藏底部于心包膜之外的血管有四条,即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与上腔静脉。在心脏底部划两条线()代表心脏底部的四条大经脉,强调的是能主思维的心脏,通过四条经脉对全身起调节作用。这一史料证明我国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起源于殷商。

    五百年后,《晏子春秋·晏子谏第二十三》有一段记述,齐景公外出打猎,十八日不回朝主事。晏子劝景公回朝主事。齐景公回答晏子说:“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这个佚字作安闲解,就是说齐景公(公元前547490年在位)及其同时代的人们知道心藏的底部有四条血管(经脉)与全身相连,支配全身各部位的活动,全身各部位也自觉与心藏活动相协调,所以心藏就很安闲平和。齐景公在此借当时的医学理论即“人有四经调节论”比拟朝政,说人体心脏有四条经脉调节全身各部,心脏自己安然无事。我有五位谋臣为我主事,调理朝政,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因此,我可以不回朝主事。景公的话,为后世提出:“心者,君主之官”作了伏笔。景公讲的人有四经调节论,在《素问·阴阳别论》保留下来说:“人有四经十二丛”,“十二丛”是两汉学者们的认识。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心脏、经脉、心包的认识,我们还应该回顾以下史料。《管子》记载:“凡心之型,自充自盈……一来一逝,灵气在心。”《管子·内业》的这一记载当然是有人体解剖作基础的。到齐灵公时期,齐灵公先后铸造叔候缚和叔候钟,它们铭文中的心字分别作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壶”和“中山鼎”壶、鼎铭中的心字均作,这个()字,无疑是从隶化而来,它突出了从心藏发出的四条经脉对人体的功用。即心藏底部的两条线隶变为四条线,心尖部又下延一条线,意指下腔静脉。而心藏本身则只占很小部位了。就是说,人们通过人体心脏解剖认识下腔静脉对全身同样起调节作用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从齐景公到“中山壶”时期人们对下腔静脉的进一步描述又经过了二百年左右的时间。中山壶铭文的()字,《说文》从之。古人对心胞的认识,《庄子·外物》曾讲“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强调心在心包膜之内自由跳动。人们对心包的认识当然是建立在心脏解剖基础上的。    《灵枢·胀论》指出:“颤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认识到心包膜对于心藏和心藏底部大血管的保护作用。到了《灵枢》时代,《灵枢·经脉》创十二经脉理论时,又在心脏解剖基础之上,对“心系”的认识又在解剖过程中有所发展。如“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从心系横出……,”“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复从心系却上肺”讲的是心肺之小循环。同样建立在对心脏血管系统的解剖基础之上。可见,心藏的血管已从“心系”发展为对全身起调节作用的经脉学说,并用之探讨生理、病理,指导诊断与治疗。这就是“人有四经十二丛”的本意。

    综上述,殷商时期,造字的人们利用奴隶主们在斩戮奴隶和战俘时,对人体心藏进行了反复解剖观察,探明了心脏的大体解剖。但由于那时解剖心藏的标本都是斩戮后的尸体,全身血液流尽,心藏内根本看不见血液(),这是众多的造字者在描绘心字时都没有“水”痕迹的原因。因此,殷商时期的人们认为心藏是一个空腔脏器,不知心藏与血液的关系,只知“心有七窍”,这“七窍”似指具有思维能力的“心眼”,“吾闻圣人心有七窍”,是说圣人(有学问的人)用七个心眼进行思维,所以足智多谋。“诸血皆属于心”当是秦汉之交或两汉时期的认识了。

    自殷商起,心脏就是一个内外形态清晰的重要器官。并由心脏、心脏底部的经脉构建了最初的心、经脉调节理论,于两汉时期发展为十二经脉理论,指导中医临床2000多年。(严健民)

    2005710日修于秋实居

200845日重修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